《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9 20:23:04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第84页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指一指、描一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具准备:

树叶、尺子、软尺、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圈”和“周”的联系。出示学生篮球场的情境

经常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小美计划每天绕着篮球场跑一圈,我们看看她是怎么跑的。(出示动态演示跑步)

师:小美跑得对吗?为什么?你觉得她应该怎么跑?

生1:她跑得不对,没有绕着篮球场的边线跑。

师:这一次,小美又跑够一圈了吗?应该怎么跑?

生1:不够,没有跑回到起点。

小结: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这样跑才是围着篮球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称它为“一周”。(板书:一周)

师:你知道篮球场的一周有多长吗?小美爸爸测量出篮球场一周的长度是66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一周的长度”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体验,理解周长的本质。

1、认识平面图形的一周

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师:你知道这三个图形的一周指的是哪吗?说一说、指一指。

师: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表面,指一指它的一周吗?(学生找一找、摸一摸)

师:你真厉害!老师为你骄傲!现在有些物体表面的图形跑到练习纸上了,请你描一描它们的一周吧!

学生在练习纸上描一描活动一中古画表面、绿色小旗表面、五角星表面、树叶表面、钟面的一周。

学生展示描图形的一周。

2、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我想把这幅古画的四周装裱上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呢?实际上就是要算什么?怎么做?

生:用直尺量出每一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师:你真棒!经过测量,古画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5分米,我需要花边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生:20分米。

师:你们真聪明!把古画四条边加起来得到的20分米,就是这幅古画表面一周的长度。那绿色小旗表面一周的长度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那五角星表面一周的长度呢?

3、找到测量不规则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方法,化曲为直。

师:树叶和钟面的边线不是直的,你有方法能测出它一周的长度吗?

生:用细线绕一周,再把细线拉直了用尺子量。(化曲为直)

师:树叶表面的一周指的是哪里?用什么方法测出它一周的长度呢?

生:用刚才绕细线的方法。

师:刚才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树叶表面等图形,我们都能通过测量,算出它们的一周的长度。(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

4、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出现角、不封闭图形,组织辨析。

师:弯弯曲曲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这些图形,都能算出一周的长度吗?

生:能。

师:那这两个图形谁来找一找它们的一周,并算出它一周的长度?(出示角、不规则图形)

生:算不出一周的长度。因为角和另外那一个图形从起点开始沿边线回不到起点。(学生指一指)

师:这两个图形和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这两个图形从起点沿边线回不到起点,没有封闭起来。

师:像角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不封闭图形。

师:那像长方形、三角形、圆等这些图形能够从起点沿边线回到起点,没有缺口的,我们叫什么图形?

生:封闭图形。

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三、练习巩固

1、下面各图形中,哪些是封闭图形?描出封闭图形的边线。

(课本84页第1题)

2、下面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样想的?

3、一块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鹿和小马分别绕A、B跑一圈,它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83页“做一做”。

2、回家算一算家里饭桌表面、电视机显示屏表面等物体的周长。

板书: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索,锻炼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和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在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心形,找其中一位同学按照老师的'示范来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提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轮廓)

引出课题:周长。

(二)生成新知

1、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

预设1:用绳子围一圈,将绳子的长度量一量

预设2:用尺子测一测

(教师巡视,指导练习)

师:那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 ……此处隐藏16161个字……是这个封面的周长(师示范)

师:你会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吗 拿出数学书,我们边摸边说: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封面的周长。谁来摸给我们大家看。

(3个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要边摸边说: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封面的周长)

师:你还能摸出哪些面的周长 摸给你的同桌看一看。(生自由活动并与同桌交流,师指导并请指导过的学生回答)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摸了哪些面的周长 指给大家看看。

(生起来一边摸一边说,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3个同学,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2,描一描

师:刚才我们一起摸了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里,你知道吗 (出示课件)

打开书到62页,拿出笔描一描。(学生动手描在书上)(或者拿出1号纸)

好了吗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位同学完成的情况。

(描好边线后,课件演示隐去中间部分)

三、周长的计算

1,算一算

师:那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你知道吗 (出示课件)

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厘米呢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同桌两位同学可以商量商量。

师:有结果了吗 (学生汇报)

(回答一: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一量。师:可以吗 (可以)。嗯,是个办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

回答二:可以用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师:这个办法好吗 好,我们就按照这种办法先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操作)

师:谁来汇报一下左面三角形的每条边各是多少 (如果有不同数据,老师拿把尺量一量,统一数据)右面的平行四边形每条边各是多少 (老师应指着屏幕上图形问)

师:这些图形每条的长度我们都知道了,那它们的周长会算了吧,大家动手试一试。(学生计算)

师: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你是怎样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 是怎样算的 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计算周长时,可以先用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计算出周长。

2,师: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生:不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周长是1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周长是26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师:孙老师带来了一片树叶,你们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吗 我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呢 (不能)那怎么办呢 同桌同学先商量商量。(同桌讨论)

师:有办法了吗 (个别交流)

师:听明白了吗 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也明白了,我们可以先用绳子沿着它的边线围一围,再把这段绳子拉直,量出绳子的长,这段绳子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电脑演示)

师: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8厘米。

师强调:看来有的图形的周长可以直接用尺量,有的可以用一些工具来量一量。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五,生活中的周长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量一量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吗 在教室里选择你喜欢的面用适当的方法量一量,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你在测量的过程中假如需要的话可以到老师这来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量出你喜欢的面的周长。开始。

(师下去指导,生测量后回答:我量的是表面的周长,是厘米)

师: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真多,你想去更多地发现它们,探索它们吗 想的同学起立,好,同学们。

六、练习第二,三,五题

反思:认识周长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反观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指一指,剪一剪,画一画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课的一开始,通过指小叮当头像的边线,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剪下头像,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这里分为两次层次,先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性奠定坚实的感性基础。接着,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法求出一个五角星,一个硬币,一张名片的周长,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