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此处隐藏23307个字……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