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两个宝》教案合集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有两个宝》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有两个宝》教案1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1)认读生字,读题。
(2)“宝”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他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看笔顺图,记忆字行、笔顺,分别给他们找个朋友。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
(二)精读练习。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注意词儿连读。
2、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二句,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2)指导看图,理解“做工”。
(3)启发看图想象,理解“思考”。
(4)齐读第二句,我们怎么用好这两件宝?
3、学习第三句。
(1)指名朗读。
(2)启发学生领会什么是“创造”。
(3)小结。
(三)看图试背课文
(四)指导写字。
四、课后小结:
这是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兴趣比较高,学生在说手脑的用处时,说的很好。但是,刚开始生字就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用、才”这两个字,学生记得不牢。
《人有两个宝》教案2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人有两个宝》。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一首儿歌。共六行三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内容通俗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便于朗读背诵。配有两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文后田字格中有8个要求学会的生字。本课训练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入学将近两个月,已学完了汉语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几篇小韵文,有了初步的识字和阅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提倡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希望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观察、质疑、思考、联系生活,主动合作认识生字,学习短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识写汉字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词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智力问答:世界上谁的本领最大?有什么本领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组长宣布本组讨论结果,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rén
人,生认读汉字。)
2、师: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人的本领可真大呀!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宝(师完整
rényǒu
liǎnggè
bǎo
板书课题:
人有两个宝)
(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问题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各小组讨论热烈,新课伊始就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生看拼音认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师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回答提醒学生读时强调两个,宝是指宝贝)你又有什么小问号要问呢?(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后有序地板书)
2、小问号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各组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评: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调动了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相机正音(特别注意双手、大脑、做工、思考、创造的字音)。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句
①大家读过课文后,现在一定能解决自己提出的第一个小问号了人有哪两个宝呢?(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师相机用投影打出书上68页图帮助理解)
②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读(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动作)
2、学习第二句
①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做工
a、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后,用投影打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b、小组交流:人们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的双手会句式)
c、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评: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处隐藏11320个字……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3)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
《人有两个宝》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吒,哪吒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a人的本领也很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答:两个宝。)
b人有哪两个宝呢?(生答)
c请同学们读读书上的第一句话。(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师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读(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 动作) 提醒学生“人有两个宝”的“个”字要轻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句
①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做工”
a、(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
请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的卡片,齐读。
(出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上第69页插图,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老师这里也想给同学们提个小建议: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
b、同桌交流:你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我的双手会……”句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c、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③理解“思考”
a、我们在用双手做事时,我们的另一个宝贝——大脑在干什么呢?(生回答)出示“思考”,认读。
b、小组讨论:观察图上的插图:
图上的小朋友做这些事时,大脑里会思考些什么?
做航模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拉手风琴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可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也可说说自己)
c、师: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也就是“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2、学习第三句
①怎样用好这两个宝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创造”
a、出示词语卡片“创造”学生认读后,
b、师小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做出新东西。比如以前没有电灯,发明家爱迪生做了上万次试验,把它创造出来了。世界上出现的新东西、新事情都是人们用手又用脑创造出来的。用手做,用脑想,手脑一起用就能有许许多多创造。
③怎样才能有创造?出示“用手又用脑”,认读。
a、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有没有什么创造呢?比如说我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鱼、画画、写字)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b、随机进行扩展想像及说话训练。
(例:你想画什么样的鱼?你想写怎样的字?)
④师:同学们在平时用手又用脑,有了很多的创造,以后做事更要边做边思考,用手又用脑(强调“又”)。
⑤指导朗读第三句。重读:又、创造
3、听老师范读课文。
①你有这么好的宝贝,你觉得自豪吗?
②你能通过朗读来夸夸自己的小手和大脑吗?
四、试背课文
1、看图齐读课文后试背,展示自己最好的读书、朗诵水平。
2、师用问题引背(人有几个宝?双手会什么?大脑会什么?怎样用?)
3、学生试背,可自己创编动作,让我们每个人来用手又用脑,看谁最先背出来。
4、小结背诵情况,请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首儿歌的?
5、师表扬学生用手又用脑,不仅解决了我们第一节课提出的小问号,还背出了课文,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好自己的两个宝。
五、指导写字:用、有、才
1、记忆字形 (用是月加一竖),分别他们找个朋友。
2、指导笔顺,用:第一笔是:“丿”(先竖后撇)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并将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书空一遍。
4、教师范写
5、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作业。
(1)自评(写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2)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动手动脑,做中活学
六、动手动脑,做中活学
1.小朋友们!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新的比赛:同学们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白纸进行小创造,比比谁能干(提示:折一折或画一画均可……)
2.选部分同学的“小创造’展示,均给予充分表扬;强调手、脑并用。
七、课外延伸,情趣盎然
1.边背课文边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
2.动手又动脑:创造一件小物品。
八、板书设计:
人有两个宝
做工思考
用手又用脑
创造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在《人有两个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开始时,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归纳为“人到底有哪两个宝呢?”、“它们有什么本领?”、“我们怎样用这两个宝?”三个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我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互相间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然而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解释,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我的双手会……”、“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节课也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不够多,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如请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中自己的感受说说手的作用就是一个挺好的训练点,但设计时想得不错,可有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说话训练没能到位。
2、由于时间紧张,因此一些教学环节被遗漏。如: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范写;以及及时的小结。
3、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必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