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锦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1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这个内容是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之后来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圆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通过丢手绢游戏,自主探索对圆中的弧、扇形以及圆心角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说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游戏、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扇形,理解弧、扇形、圆心角等概念。并理解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关系。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弧、圆心角,从而突破其教学难点和重点。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通过做游戏的方法以及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观察、发现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游戏中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重难点,将现实游戏操作与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例1、例2及相关的练习。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以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目标: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和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具体感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活动角、评价表;
学具:三角板、直尺、活动角、长方形纸、图画纸、材料袋(一条绳子、两根硬塑料条和不规则纸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特征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重视学生的观察操作,并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在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做角、画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数学事实。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后通过一系列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这四个环节是: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其次观察实践,探究新知;第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最后再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播放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朋友们起得早,正在校园做早操。(课件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景图)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什么?学生汇报后,我又说: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闪动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闪动的角),你们认识它吗?再找一找,图中还藏有这样的图形吗?
2.揭示课题。 ……此处隐藏14509个字……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
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
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
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习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注意什么?(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加深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