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等道德规范。《尊严》这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本文讲述了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哈默美好的形象和
人格魅力。教育我们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三、【说重难点】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是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处理重点和难点,我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对话,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进而理解和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观点。
四、【说教法】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五、【说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六、【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题探讨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尊严,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初步感悟尊严。
(二)自学质疑
1、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识记生字,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提问:
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由读书感悟。这时幻灯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作为逃难
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画一画描写他的语句,写一写你读后的感想。(这个大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又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什么样人是逃难的人?在逃难的路上,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这时幻灯出示: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人,他最需要的什么?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追问:年轻人选择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朗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此时学生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三)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1)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通过读和演,从中感悟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2)说一说
幻灯出示:哈默的头像。解说:这就是文中的年轻人哈默,他是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在西方被称为点石成金的百万富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被称为乐于助人的红色资本家。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结合你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什么?(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共话尊严。)
(四)布置作业
最后老师总结:尊严是一则广告,是一种力量,它更是一种崇高,它能改变一个人的
命运,因为尊严会使这个人不断地发奋、努力!文章读完了,它对我们的激励没有完,课后请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文章,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七、【说板书设计】
尊严
年轻人 杰克逊大叔
赞赏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着眼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 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要抓住特点说明事物,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在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4、思维目标: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这里又容易混淆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步学会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明确目标—思维拓展,练习表达—激情小结—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
我先让学生们看一段松鼠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整体感受松鼠的可爱。我的这种导入方式目的在于: 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又锻炼了学生 ……此处隐藏5159个字……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想,这样出示的效果一定比直接出示要好得多。
3. 引导学生去自己获取信息
进入信息时代,单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我觉得,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一种现代信息氛围,更要让学生进入到获取信息这一过程中来,即不仅“观之”,而且“动之”。
在我所用的这个课件中,除了《众星拱月》图外,其余图片资料都是学生通过上网或是图书馆里找来的,只要引导学生动起来,找到的资料远比老师一人找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学生查找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四、 教后记
本堂课,成功的地方不少,比如说,紧扣重点设计教学,使学生感情在学习中逐步升华,达到教学目的。再比如说,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维训练,如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画一画圆明园布局示意图;读完第五自然段后,让学生想一想,当时笼罩北京城的还有什么;看完圆明园废墟图片后,想一想,碑一样的石柱上刻着什么……
但也有一个很大的不足。本次教学我导得过多,限制得过多了,比如我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用读一读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用举一举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相当于教师带学生到果园里摘水果,叫学生们“来,我们一起摘这棵,用这种方法摘”,若能让学生到果园后,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果树,自由选择摘果子的方法,最终也能把果子摘完,那样,学生会摘得更自由些,更高兴些。可我觉得,自己还没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5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板块,删除了一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把“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塑料杯、纸巾、水槽;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简单课件。
八、说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活动二: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活动三: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三、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首先,我指着满满一水槽的水,问学生:这这水槽里有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学概念,用科学的话说,应该是:水占据水槽的空间。接着,就问:杯子里有蜡烛,用科学的说法该怎么说?学生很快答出:蜡烛占据杯子的空间。然后,我就开始点燃蜡烛,并且将蜡烛放在泡沫块上,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蜡烛按在水底,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学生都说蜡烛会灭掉。此时,我却说:我能让蜡烛在水底下继续燃烧。学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将大烧杯扣住蜡烛,往水下压。当然,蜡烛能继续燃烧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都能说出原因,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于是我接着问,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想不想亲自探究一下?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首先出示三种材料,分小组讨论,用现有的材料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出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结果纸巾没湿。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接着让学生讨论:怎么办,才能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呢?学生探讨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个活动: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用乌鸦喝水的多媒体动画引入,让学生明白乌鸦用石子占据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那么,如果,现在旁边没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里挤出来呢?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遇到困难,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平时喝盒装饮料的经验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就是水像喷泉一样,从另一个吸管里冒出来。
第三个活动: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首先让学生猜测,水能流进瓶子里吗?并且解释原因。有部分学生能够猜测,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进去的。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接着,演示将橡皮泥去掉,会怎样?水流进去了,空气跑出来了。
第三个环节: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拓展教学:空气和水一样,都要占据空间。那么他们占据空间的情况一样吗?想不想来比较一下?我们下一节再来研究。
九、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