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2 11:35:05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单元主题为“理想和信念”。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能充分体现该要素的典型文章,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通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学习写作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篇幅较长,教学时应化繁就简,集中目标,带领学生关注李大钊的反常言行、反常神态和反常外貌,从中体会他忠于革命,执着于理想信仰,同时又关爱家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目标

1.识字学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循着“回忆”,找到时间节点,概括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能透过“回忆”,聚焦品味李大钊不同寻常的言行、神态和外貌,体会李大钊的内心世界,感受李大钊的伟大革命品格。

4.通过对人物和语言文字的品味,播种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揭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朗读课题,分别读出重音“十六年前”和“回忆”

2.根据预习,说说课文是谁回忆十六年前的谁?

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回忆1927年的父亲李大钊。

学生在课题下方端端正正地写“李大钊”的名字。

3.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对李大钊有哪些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读一读老师搜集的关于李大钊的生平简介。课件出示: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是伟大的革命先烈。

二、识字学词,交流疑难

1.认读词语

幼稚 僻静 避免 局势 严峻 尖锐

匪徒 军阀 宪兵 侦探 魔鬼 皮靴

残暴 苦刑 捆绑 执行 长袍 占据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宪兵:是国家军队的特别兵种,被称为军队中的警察。

军阀:是掌握了政权并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常常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1920年代民国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军阀,统称北洋军阀。当时的北京中央政府,实际上是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政府。

三、整体把握,梳理内容

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

师:课文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啊,192个月,5840个日子,这要是换了一般人一般事,早就可能——(淡忘、模糊……)可是对李星华来说,十六年前的关于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却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请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李星华的回忆中清晰地记住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交流反馈:

第一个时间节点:那年(1927年)春天。

第二个时间节点:4月6日。

第三个时间节点:十几天过去了。

第四个时间节点:4月28日。

根据四个时间节点,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用//在文中标出。再加上开头第一段的总起交代,全文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至18自然段。

第四段:第19至29自然段。

第五段:第30至33自然段。

2.扫描回忆,梳理事件

师:整整十六年,会经历多少人、多少事,又会忘记多少人、多少事。但是,对于1927年,对于李大钊,李星华的回忆是多么清晰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情?请从李大钊的角度用小标题简要概括。

交流反馈,在比较评价中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课文所回忆的四个主要事件:坚守(烧文件、不听劝)、被捕、受审、遇害。

出示由时间节点和主要事件构成的内容结构图。

三、聚焦人物,体会品格

1.找读细节,形成初印象

师:其实,清晰地留在李星华记忆中的不仅有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还有李大钊的言行、外貌和神态。请再次走进课文,找一找,找一找、画一画作者对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回忆。

交流反馈,逐一朗读文中找到的语句,说说对李大钊的初步印象。

第二课时

2.聚焦对比,发现反常处

师:为什么十六年前父亲的言行、神态和外貌(板书:言行、神态、外貌),李星华回忆起来会如此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呢?因为它不同寻常!我们先来聚焦文中第一处回忆。

【品味点一】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引读:父亲一向是个怎样的人?(慈祥、有耐心……)

(2)引读:可是“这一次”,父亲却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含糊、不耐烦)

(3)思考:父亲的反常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反常?

交流明确:局势严峻,为了不让党的机密文件落入反动派手里,父亲只好把这些文件烧毁。父亲这样做既是为了保守党的机密, 保护同志,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

(4)再次朗读这段话,引导发现对比的写法。

(5)从这样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

交流反馈:一向慈祥、有耐心的父亲与这一次冷淡、不耐烦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执着,也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对家人的爱。(板书:对比、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执着、对家人的爱)

3.自主批注,加深体会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李大钊反常的言行、神态或外貌的语句还有哪几处?学生自主品读体会写批注。

4.交流分享,引导体会

【品味点二】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 ……此处隐藏25910个字……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1)分角色朗读:请男生读李大钊的话,请女生读李星华的话,边读边用心体会李大钊身上的反常言行。

(2)抓住“几声尖锐的枪声”体会当时危险的境地,以及李星华的恐惧。

(3)抓住“一阵纷乱的喊叫”体会普通群众的害怕,以及敌人人数众多与残暴。

(4)对比李星华和普通群众,李大钊的表现。

(5)抓住“不慌不忙”一词,作为父亲和革命者的李大钊,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以及大钊先生的品质。

预设3: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说说反常表现在哪里。

(2)代入李星华的角色,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

(3)补充真实的历史资料,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加深学生的理解。

李大钊从被捕到被害,在狱中度过了22天非人的生活。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各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甚至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

(4)推测大钊先生应该会有的神情,对比大钊先生真实的'神情,体会作为父亲和革命者的李大钊,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以及大钊先生的品质。

三、深入思考,寻找力量

1、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反常神态,这样的反常外貌,这样的反常言行,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放声朗读:读出坚定与强大。

3、关注“平日”这个词语。抓住“平日”一词,引读文本,深入体会这份力量的强大和信念的坚定。

四、转换角色,真情流露

1、孩子们,庭审就要结束了。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说完了最后一段话,又望了望我们。那一刻,作为父亲和革命者的李大钊有多少心里话想对李星华说啊!而作为女儿和革命继承人的李星华呢,又有多少心里话想对李大钊说啊。引导学生分别代入李大钊和李星华的角色,写下他们的心里话。

2、学生作品展示。

3、实际上,李大钊走的那个日子,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那是在1927年4月28日。再看文章的结尾,当李星华悲愤地告诉母亲,李大钊被害的日子是4月28日。我想,不仅是李星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同学们,也一定会记得清清楚楚。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但是孩子们,作为李大钊,作为李星华,他们希望你们记住的只是一个日子吗?他们更希望你们记住的是什么?

五、拓展升华,传承精神

1、拓展其他具有这种革命精神的人物。

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的22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阵,夺取了红军长征又一次关键胜利。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1947年1月12日,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组织,共产党员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她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使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1998年,举世罕见的洪灾肆虐全国。人民子弟兵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众志成城,创造了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伟大奇迹。

2020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生忘死,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的最前线。所有这些人的心都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2、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传承、继续发扬、继续光大!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孩子们,这样的回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消失。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所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不仅仅是学生,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现代的经济社会钱本位的驱使下,很多都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如何在文本之中,受到李大钊人性光辉的强烈震撼呢?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今天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我和学生们全情投入,几度在课堂上哽咽。

由于主要是给新老师做一个示范,我的这堂课设计上没有特别出彩,就是一节平实的语文课。一节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这篇文章很感人,但是既然放在了语文课本上,它就不仅仅是一篇感人的文章,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也就是我们在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跳脱出课文情结,更多的关注课程情结,用课文落实课程任务。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是双线组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这篇文章在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导语其实在我课程的最后也涉及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的一个重点。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布置学生搜集了李大钊以及1927年的中国的相关资料。对那个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因为本身这篇文章内容真实可信,也算做是一个史料,所以补充了很多和历史融合的内容。这节课上我补充了大钊先生入狱后的资料和其他有着坚定信念的历史人物的资料,补充了课文没有展开的那些空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

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课文内容,也承载着特殊的教学任务。李大钊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作为父亲的慈祥,让李大钊实实在在地重新“站”在了学生的眼前,“活”到了学生的心中。同时也努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坚强和伟大,体现出的一个革命者应有的气节与气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的一面。可能大家注意到了,我的板书上没有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去概括总结伟人身上的品质,就像在新课标培训中,李学红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权为伟人下定语,但我们从文本的细节里,体会到了伟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性格和品质,受到了感染和震撼,这就足够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