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8 09:23:03
[推荐]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推荐]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感知马路、汽车、红绿灯等造型、色彩,了解一些交通设施;体验“近大远小”有透视现象,能描绘红绿灯下有前后遮档和空间秩序排列的道路交通情景。

教材分析

重点:能描绘红绿灯道路交通情景

难点:能描绘红绿灯下有前后遮档和空间秩序排列的道路交通情景

教具:图片欣赏、纸、笔、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观察与记忆,激发学生观察、记忆与表现物像的兴趣。

展示录像资料:A、交通的繁忙情景——交通规则与秩序

B、特写镜头——各种道路、汽车的'造型特征

C、交通设施——红绿灯、马路、人行道、人行天桥、马路护栏、人行横行道线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你能说说它的造型、色彩吗?你知有哪些交通规则吗?

2、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和欲望

A、让学生模仿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如汽车的发动声、警车的声音,喇叭声音,自行车的铃声等。激发学生联想和说出交通工具其形态,色彩特—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B、启发学生讲讲马路上的交通故事。如繁忙的故事,交通设施的故事,交通规则的故事等。认识遵守交通规则,要从“从我做起”的道理。

3、欣赏与评述——展示几张学生作品。

思考:A:画面上有哪些地方运用了遮挡的表现方法?

B、小作者是怎样选择人物的形像、动态、行使的车辆,交通设施等组织画面、表现主题?

C、你喜欢那一张作品?为什么?

4、尝试与表现:

A、准备选择什么物象来表现“红绿灯下”的画面?

B、主体物的位置和次要物的位置

C、哪些需要画大点?哪些地方需要画小些?为什么?

D、怎样才能使整个画面丰富?

5、动手创作

A、提供作业评价点,主题突出,运用遮挡表现前后秩序;画出“近大远小”的关系,画面丰富;

B、动手创作,构思定位,选择表现的物象,突出主题;勾画主体物,注意由近及远地描绘;添加背景,丰富画面。

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1、用彩色纸经过设计,加工制作头饰是十分适宜低、中年级学生的一项活动。在语文、音乐的情景教学中,在节日的联欢会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头饰会为教学及活动增光添彩。本课教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2、漂亮的头饰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打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头饰也还能起到隐蔽自己的作用,如特种兵用草和树叶做的伪装。制作头饰的材料多种多样,如树叶、草、羽毛、金属、塑料、纸等。

3、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与语文、音乐教师以及大队辅导员协商,研究、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头饰作品。

4、本课教材共两个页面,其中可分为抽象形和动物造型两种。左下页的四个同学展示的是一个头饰的四种不同戴法,目的是启发学生作品的出新、出奇。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戴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

应会: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2、隐性内容与目标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四)学习材料

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彩色笔、剪子、胶水。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展示老虎、狐狸、蝴蝶的头饰,请学生进行造型设计。结合学生音乐、语文教材中的角色需要,由学生分组选择设计、制作的头饰题材。依据教材和教师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头饰的多种创作思路。布置头饰制作要求:实用、美观、新颖。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小结,展示,讲评。

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威武、狡猾和轻盈神态。学生讨论、研究设计、制作头饰的方法。根据实物和教材,学生更深入地落实头饰制作的要领和细节。选择材料,分工、合作进行头饰的制作。

(三)大胆设计,大胆创新。

学生戴头饰,摆造型,谈创作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培养学生探究制作方法的能力。养成事先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选题,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体会协作精神,享受成功的喜悦。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三、课时安排:2课时

? 四、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语言进行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1)你从小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

?(2)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你能根据图片编个故事吗?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3)这些图片中有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分析动物特征。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3、提问:怎样用泥表现出动物特征。

?讨论: 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如:河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体可以用堆塑的方法。

也可以利用工具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如小乌龟壳上的花纹, ……此处隐藏8991个字……

及时发现有创意的作品。

交流,展示,讲评。

布置学生清理环境。

小组合作,确定家中家具的种类。

讲述家具的种类。桌:餐桌、电脑桌、茶几。椅:折叠椅、沙发。柜:书柜、衣柜、电视柜、床头柜。床:单人床、双人床。

分析不同设计的特点,了解家具的相关结构。

集体研究,确定分工合作方案。

动手实践,进行设计、创作。

组织学生交流设计思路。

把各小组的作品集中后,分别参观学习。

整理材料,处理垃圾,收集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受的能力。

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相互借鉴,鼓励创新。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14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出示范作〈新装修房〉室内、室外各一)

介绍装修方法:

(室内)墙面:用手工纸作墙纸并装饰。(荧光笔画出墙纸、彩色铅笔画出门和窗)白色餐巾纸作出窗帘。

地面:用水彩笔、颜料画出木质地板、布条编织成地毯

(学生根据布置,放上木质家具)

(室外)硬板纸上加画、加废旧材料(作出田野、房子、阳台、栅栏等)

三、你们有更好的点子吗?

讨论――动手做

(充分利用所带的工具制作)

四、学生作业

4~5人合作理想的居住环境。

五、巡回指导

学生有好主意,老师及时传递信息。

第二、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以各班的成功之作出示在展示台上,让学生观察,得以启发。

三、学生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四、巡回指导

1、组织学生换组欣赏。

2、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

3、鼓励学生做得更好。

4、及时出示学生经典之作。

5、帮助制作上有困难的.同学,并适当提供给他们材料。

五、小结

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出互评。老师点评后记录成绩。

后记:学生放开手脚去做,部分作品会别具一格。但大多数学生在课的学习中,无法去做放开的东西,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课堂教学中应给予重视。适时点拨还是很重要的。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创作出一幅道路写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拍图片,掌握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欣赏优秀作品,了解视平线、视点和消失点的概念,结合家乡景色,创作一幅透视准确的写生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

难点:运用透视规律描绘一条透视准确的家乡小路。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导入

带领学生进行名言接龙游戏,出示接龙主题:带有“路”字的名言。例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书山有路勤为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很多关于“路”的名言,这些名言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生活中,当我们站在长长的路上向前远望,可以发现道路上的车、两旁的树,由近到远产生了不同的视觉变化。今天,我们去探究这些“长长的路”究竟有哪些“变化”。引出课题《长长的路》。

(二)作品图像识读

1.透视现象

教师展示长廊、铁路和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

①图片中的长廊和铁路有什么特点?(近宽远窄)

②图片中,公路两旁的树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觉效果?(距离的远近不同,树的高低也不同)

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的透视的影响,本来一条宽度相同的路,在视觉上呈现出近宽远窄的效果;路旁高低基本相同的树,也产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效果。这些“近宽远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视觉效果就是最基本的透视现象。

2.透视要素

(1)教师出示《塞夫勒街景》以及学生作品《胡同》《城市的路》,提出问题:

①找一找,《塞夫勒街景》中与我们视线处于水平位置的一条线在哪里?(画面中道路消失处所处的那条平行线)

②想一想,学生作品中所表现的街道上景物都是怎么逐渐消失不见的?(由大到小,最后消失不见)

教师总结:视平线,就是我们观察景物时和视线同样高度的一条遐想的水平线。这样由大到小最后消失于一点的视觉效果,就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透视现象——焦点透视。

(2)教师继续下发“道路小卡片”,并提出问题:

①小卡片中道路消失于哪个地方?请用画笔将它标画出来。(道路逐渐变小,最终消失于一个点)

②顺着这个消失的点画一条直线,你们发现了什么?(与视平线平行)

教师总结:道路最终消失的那个点就是画面中的消失点,是观者视平线上的汇聚点。视平线和消失点是透视中重要的'组成要素。

(三)技法表现探究

教师以“校园小路”为例,进行示范:

1.观察:出示“校园小路”的照片,提炼出画面中的透视现象;

2.构图:确定画面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进行画面构图;

3.刻画:采用线、色结合的形式,表现道路、路灯及树木等;

4.调整:调整画面细节,完善场景。

(四)美术创意实践

1.布置活动练习:以“家乡的小路”为主题,完成一幅贴近生活、透视准确的作品。

2.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透视原理、透视元素和表现技法等。

(五)多元展示评价

设置“家乡小路风采展”的活动,请学生代表分别上台展示作品,并从透视现象、透视元素、画面效果以及创意等方面评价作业。

(《寂静的乡村小路》作品中画面构图新颖、视角独特、透视现象明显。通过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来表现家乡长长的路。视平线和消失点等相关透视元素在画面中均有呈现,画面内容和谐、丰富多彩。)

(六)小结升华作业

1.总结透视原理及透视要素等相关知识。

2.升华情感:生活中,美随处可见,一朵小花、一条小路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生活中,处处皆艺术,一条小巷子、一条长长的路,都可以变成艺术家笔下的绘画题材。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勤于思考,去提炼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用艺术的双手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3.课后尝试运用透视的原理去绘制房间一角。

四、板书设计

《[推荐]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