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9 09:23:05
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1

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做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问问长辈,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式,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后学习结束后,教材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的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线上小组内进行了两周的活动,活动过程十分扎实:每个小组认领一个节日,组内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最后再由组长牵头进行成果展示,

课前思考

此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包括两部分内容:

1.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学习成果展示。

这样,就可以可分3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先指导过节的过程;再指导写过节的故事;最后总结写法;布置习作任务。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读开头,猜节日;好段欣赏;好文欣赏。

第三课时:成果展示:回顾前两个阶段孩子们做的工作;以一个主题节日为例,展示成果。

本单元没有习作,无形中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也承担起了习作的任务。

这节课的定位就是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进而把文章写清楚。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根据这段时间综合性学习获取的知识和平常的经验,把儿歌补充完整。

二、学习写作方法

(一)1.跟着第九课的三首古诗,学写过节的过程

1.以《快乐的除夕》为例文,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文章写清楚。

2.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的第三自然段和《赵州桥》的第三自然段为例,学习怎样围绕着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跟着第九课的三首古诗,学写节日里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以2篇《端午节》为例,学习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写同一个节日。

(三)总结写作方法:

要写好过节的过程:节日习俗+顺序+排比,写自己的故事: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要语言+感受。

三、作业::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教学反思

第一,心中有全局,明确定位。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在教材中是分三个不同的阶段完成的,第一阶段: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第二阶段: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为展示做准备;第三,展示交流学习成果。那么,我要进行的就是第三个阶段——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成果展示在教材中又包含两部分:个人学习成果展示——写一写过节的过程,集体合作成果展示——展示活动成果。本单元又没有习作,那么,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就要提高到习作的重要程度。

习作课又分可以分为指导课和讲评课,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要进行的就是习作指导课。

只有心中有这节课的全局,才能明白这个课时的定位,才能精准备课。

第二,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在对比中可以寻找一些上课的规律。

前段时间,我讲了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通过串联思考,对比教学,总结出“快乐读书吧”阅读交流课,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块内容进行教学:

1.各种形式检测导读课的成果;

2.调查学生阅读中的困难,并给与相应的解决方案;

3.通过对比阅读等方式,将阅读引向深入。

这次综合性学习,刚开始没有把课背透,不清楚这节课的定位,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比较乱,想借助前面“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来设计这节课: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案,习作。结果,可想而知,一节课的容量太大,重点不突出。

于是,我就重新来理这节课应该有的教学内容,然后发现可以可分3个课时完成,并设计出每个课时的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先指导过节的过程(节日习俗+顺序+排比);再指导写过节的故事(语言+感受);最后总结写法;布置习作任务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读开头,猜节日;好段欣赏(看排比);好文欣赏(评结构)。

第三课时:成果展示:回顾前两个阶段孩子们做的工作;以一个主题节日为例,展示成果,成果分为:节日由来,相关知识与图片,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相关古诗词等。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

我想,今后再遇到综合性学习,我又可以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比较合适的思路了。

第三,厉兵秣马,未雨绸缪。

这次讲课,我在课件中插入了3段音频,当播第一个音频时,就显示播不出来,我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于是改变策略,引导学生:电脑不想读,想让大家自己读一读。学生读的时候,我开始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阅读快结束时,我想通了这里面的原因,于是,在后面正常讲课的间隙,迅速解决了问题。后来的两个音频也正常播了出来。

事后,我十分感慨:我这次直播中遇到这样的问题, ……此处隐藏22015个字……

4、 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活动设想]

幻灯片展示几组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图,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紧接着展开一个短小的探险常识竞赛,让学生对其有更直观的了解。接着请故事组讲述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再以故事引出“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最后,由实践组组织”野外生存模拟招聘”,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探险”话题,积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然后自然导入学生写作训练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写的文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小组进行评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进行全班交流评论。

[前期准备]

1、 拟定分组类别。

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不同特长,把全班分为摄影组、故事组、文化组、辩论组、招聘组。

2、 组长制定活动计划,物色人才,组成合作小组,各组搜集、整理素材,准备展示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展示

(屏幕上出现课件1————自然风光片:雅丹地貌、楼兰风光、喜玛拉雅山等)

摄影组长:探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自由、快乐、健康,可以让平时在城市里几乎苟延残喘的脆弱人们,在谈到这个话题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是的,她有这种魅力!看——当颤抖的光线在山后面逐渐变亮,同时竭力使天空扩大时,每一座山峰、每一个山口都像梳子一样,墨一般黑黑地显露出来;金色的光束随之在山峰间闪动,斜照沉睡未醒的山谷,照得山上的雪闪闪发光。听——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蹄铁踏在石头上的声响沉闷而厚重。在茫无涯际的大草甸上,清脆的骡铃在肃穆冷峻的雪峰间回荡,甚至能嗅到那酥油茶的浓香味儿。登上地球之巅,潜入大海深处,钻入地底下,走进茫茫戈壁……探险,让我们寻到了简单的快乐,寻到了解脱的我行我素,寻到了随心所欲的快感。我们更是从中感悟到人类为了生存所能激发出的无畏勇气,所能付出的难以想像的努力,和世世代代都能够激动人心的探险精神。正是这样的行走、这样的勇气、力量和精神,使得人类的生活有了价值和意义。出发吧,让我们去探险吧!

二. 探险常识竞赛

文化组组长展示课件。

1、 去探险时,你认为哪些东西是必备的呢?(至少答出10个)

2、 若探险时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该怎么办呢?

3、 当你探险时,在体力上该注意点什么呢?

4、 若是你已无水了,恰巧在途中的有溪瀑、江河或湖塘,那你是否可取水呢,该注意点什么呢?

5、 下雨天,你已经浑身湿透,十分寒冷,虽然有火柴,但柴是湿的,该怎么办呢?

6、 扎营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7、 :当你或你的同伴出现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蒙眬,甚至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高山病的症状时,该怎么办呢?

8、 关节不慎扭伤后,怎么办呢?

9、 水,是沙漠探险中永恒的主题,在沙漠中如何饮水才是最好、最科学的呢?

10、 防晒油在沙漠中适用吗?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评出“博学多才奖”、“积极参与奖”

三. 我心中的探险家

故事组成员准备十分充分,深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分别有

下西洋的郑和

英国盲人探险家迈尔斯·希尔顿·巴伯

走进中国的马克·波罗

环球旅行的佛迪南·麦哲伦

第一个到达北极的罗伯特·皮尔瑞

最早到达南极的.罗德·阿蒙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故事中,故事组还请摄影组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借用多媒体展示,许多同学都被英雄们的无畏、拼搏精神深深感动。

四. 七嘴八舌说探险

辩论组同学分两组:正方——推崇探险,反方——反对探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五. 野外生存模拟招聘

招聘组同学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招聘小组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荒野大漠、荒滩孤岛、原始森林、雪原冰山,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这吸引了很多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当然重点在能否被招聘,招聘组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出了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的发生、面临的生存困境等)。如在荒野大漠招聘组,组员向挑战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1、行走沙漠是极艰辛的,东西是越带越少越好,你罗列一下,你该带哪些东西才是最好的。

2、那么衣服,你觉得该注意点什么呢?

3、当你行走于沙漠中时,你忽然发现你的水壶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经过你努力寻找,你确定附近没有任何水源,这时你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等死吗?

4、行走沙漠的另一大危险来自风沙,遇到风沙时你该怎么做才最安全的呢?

为了活跃气氛,根据挑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我们还评选了“最佳挑战者”。

六. 写作

通过以上一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对探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的甚至有独到的见解,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完之后在小组里把自己写的作品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选出最好的一篇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七. 小结

师:中国自郑和以后就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探险家,中华民族的探险精神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退;当古老的东方世界昏昏欲睡之时,西方世界却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大探险的时代到来,世界的天平翘了起来。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最富于探险精神的时期,就是最富于朝气的时代!同学们,愿你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做个勇敢的探险者!

[教学反思]

总结此次综合学习活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思维空前活跃。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了大量与探险相关的资料,有些学生还主动向语文、科学老师请教。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能认真小结,积累知识。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热情很高。

2、成果颇丰。

在学生的作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海伦的《大漠情怀》提到:“每日清晨,我们的探险者在日出的淡淡微光中背包上路,傍晚,在梭柴的噼啪声中一边嚼着干馕,一边等着太阳忽地掉到地平线下。如今,阳光在脸上留下的灼伤已经淡去,但是这种周而复始却深烙在了他们的心底: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相信探险将让我更勇敢、更成熟,和我一起走更远的路,到更多的地方,得更多的收获。”

《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