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小学科学是一门容纳各个学科基础阶段的课程。它兼容了自然常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现在一些专职的教师反映,自己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兼职的教师更是感到不知怎么讲。我以前是教数学的,说实话,上数学课,没感觉有什么知识点能把自己难住了,上课也比较顺手。自从改教科学后,发现自己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只好边教边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科学课教学的重点也从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转移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能力上,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如:科学实验需要材料,而有些材料比较不好找,如果只是老师做演示实验或由老师提供材料,我觉得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会大降低,于是我就尽量让学生用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比如在教学科学教材《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马铃薯、泡沫块、橡皮、回形针、小木块、小铁块等等),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并把你认为是沉的物体放一堆,浮的物体放一堆。学生探究得兴致勃勃。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橡皮泥等。
教师演示:地球仪,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在讲台前摆放一只地球仪)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在这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像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的确如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揭题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变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我们见过吗?
师,是的,我们谁都没有看见过。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请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谁来说说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火山)(板书:火山)从哪里看出来?(海水汹涌,有浓烟产生)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了小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火山,你决定用哪个词?(猛烈)(板书:猛烈)为什么?
小结:如此可见,火山带给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是多么猛烈啊!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发。
2、地震改变地形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做一些大概的描述: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两边是高山,在高山的峡谷间是城镇与村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结:一句话,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哪儿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县)同学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猛烈吧?(板书:地震)(课件:细节)
这次地震不但伤亡惨重,而且使当地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如:(课件出示)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再来介绍一次地震:1920年,在宁夏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剧烈地震,地面出现了许多长达几米到几十米的裂缝(课件出示:裂缝),从山上崩塌下来的泥土、石块把长约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湖泊(课件出示:湖泊),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结。
由此可见,每次强震过后,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补充课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锥、断层)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师解释:科学家们对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 ……此处隐藏20452个字……新画图,直至达成一致想法。最后,小组在汇报时,可以把这块小黑板放在画架上,方便对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同样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变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有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学习内容,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节课中的第二个主体活动: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在第一次试教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材料,比如:铁片、铜片、塑料片、布料、卡纸等。我还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记录单,方便学生记录和讨论。可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发现:只有一个学生在记录,其他学生并没有仔细观察,更没有参与记录和讨论。有些学生对我提供给他的材料并不感兴趣,反而去尝试衣服、文具盒等物体。看到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在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上,后来,我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检验的物体。我发现,当学生寻找感兴趣的物体去检验时,他们探究的欲望更强烈,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寻找五种物体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会本能的选择可以反光的物体进行尝试,比如玻璃、眼镜、桌子、金属等,而很少选择像窗帘、衣服这样的物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选择多样的物体,便于接下来进行比较和归纳。之后,当小组成员对五张卡片上的物体进行排序的时候,这个过程要经历对比和分析的思维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在大组进行汇报交流。相比第一次试教时,小组内只有一位同学观察、判断和记录,这种改变,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本学期,学期已经过去近半,我们科学小组开始了教研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对新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研讨了一节课,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科学小组进行了三轮磨课:盲备、共备、上课。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通过自己备课再共同整合每个人的思想到最后付诸于实践。索然过程比较漫长而繁琐,但是从课堂的反响来说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科学课,有的时候需要反反复复的备课,试教,并且需要集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自己去探究发下科学的奥秘。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师傅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我们学校两个科学老师开了两个第二课堂,科学实验课堂和探究试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见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作为年轻的老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一、教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厚薄的书。
二、教学目的: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各种白纸不同和相同特点的能力。
3、培养探究纸的兴趣。
4、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 观察纸的纤维。
四、教学难点: 探究观察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㈠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2、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3、小组交流每个人观察到的关于白纸的特点。
4、全班交流归纳: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5、评价要求: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㈡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纸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观察并作记录。
3、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得出各种方法。
7、试着你们说的.方法比较生字卡片与科学纸张的厚薄。
8、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书的厚薄?
9、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测量、计算等方法。
10、学生用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并交流观察测量结果。
1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并经历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观测手段或方法。
㈢观察纸的纤维。
1、这些外形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导学生将小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
3、学生观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 ①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师归纳:这是纤维。
5、纸面上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引导学生将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6、学生试验之后:①报纸,餐巾纸可以观察到。 ②书写的白纸、书本的纸张不能观察到。
7、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总结: ①在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 ②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9、学生讨论得出: ①发现: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②问题:纸的纤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纸的纤维粗,有些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
10、评价要求: 能够观察到纸的纤维,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㈣课堂延伸。
1、课后针对这些问题去搜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分析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来造一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