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10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读写并理解“真情、诚恳、风筝、吹拂、陶醉、形影不离、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眉习色舞、情不自禁、开虚作假”等词语。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写句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隐瞒真实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瞒真情是诚信的重要表现。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认生字词。
一、 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解释课题。
“真情”有两个意思
(1)、真实的情况;
(2)、真实的感情。本文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 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开火车读课文,生字互查。
3、讲讲课文大意。“真情”是什么?
4、学生质疑。
三、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反馈:读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词语:“诚恳”、“形影不离”。
四、 学习生字。
五、 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老舍和高煜年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二、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吹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
(2)、议一议:老舍为什么帮高煜年,是怎样帮的?
接爱帮助的.高煜年心情怎样?
(3)、指导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6、7、8自然段。
思考:从这几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理解:“眉飞色舞”、“陶醉”。
(2)、面对老师的表扬,老舍、高煜年反应?(找出句子边读边议)
(3)、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老舍或高煜年,你会怎样说?(扮演角色)
听了老舍、高煜年的话后,老师怎样说?(扮演老师发言)
四、 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为放风筝帮写作文
不瞒真相
得到表扬深感惭愧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 ……此处隐藏10321个字……出你的体会。 (2)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请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并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组织讨论。
(1)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理解句子。
它们轻轻地飞起,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①“圆润”是什么意思?(饱满而润泽。)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四个“那么”。
③练习用“那么……那么……那么……那么……”说话。(五彩池的水五光十色,那么清澈,那么鲜艳,那么美丽,那么神奇。)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请学生分句读这段话,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的。
(3)请你用上“先……然后……再……”说说吹泡泡的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具体的。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儿吹肥皂泡。(因为肥皂水是冰心奶奶自己制作的,看着美丽的泡泡飞上天空,她心里充满快乐,所以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儿吹肥皂泡。)
3.练习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1.在教学时,教师可先安排吹泡泡这个活动。课前,教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肥皂块、杯子、吸管等工具。上课时安排15分钟时间让学生玩儿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教师在学生吹泡泡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体会泡泡的美丽神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把自己玩儿的经过说一说,写一写。
3.整节课下来,学生在玩儿当中得到了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观察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这篇文章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1.看拼音,写词语。
yóu xì(游戏) xī yáng(夕阳) róng yì(容易) fēi yuè(飞越) fú guāng(浮光) jiāo ào(骄傲)
2.比一比,再组词。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骄傲―(虚心) 脆弱―(坚强)
潮湿―(干燥) 分散―(集中)
容易―(困难) 美丽―(丑陋)
4.你尝试过用不同形状的细管吹泡泡吗?用不同形状的细管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吗?
提示:不论用什么形状的管,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
一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和自然美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1918年入北平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这种诗体被人们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的成就更高。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 冰心语录
假如生命是无趣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语文教案 篇9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可以看出华老师为此作了非常而充分的准备。这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学习。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了屏幕上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以及黑板上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蓝湛湛的天空。学生一走进教室,注意力都被这些画吸引住了。我相信,学生虽未上课,但已入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自己的语言、精美的画面,和学生一起贴花、数星星,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得活泼、愉快而扎实。
二、课件的`使用。
现在,课件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有些时候教师是为用而用,不是为学生学而用。过多的使用反而削弱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今天华老师的课件运用地恰到好处。背景基本上没怎么更换,除了那幅星空图,主要出示,突出重点的词语。但这些都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三、重视朗读训练。
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朗读体现层次性。
每次读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逐步深入。学习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共齐读了四遍:第一遍,自读,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初步的感悟。第二遍,哪里感觉到鲜花的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三遍,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觉到鲜花的多?进一步体会。第四遍,你还感觉到鲜花怎么样?透过文字表面的意思体会鲜花的美。体现了从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感受性的读这样一个过程。
2、引导感悟的方法多样。
在练习读第一段之前,老师首先让学生说“满地”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呈现满地的形象,最后再说哪里还盛开着鲜花,唤取学生的多种体验,建立起相关形象。感悟真切了,朗读也到位了。
有两个商榷的地方:
1、在理解“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的时候,老师拿出两朵纸花贴,以此让学生理解“这”是指离得比较近的地方,“那”是指远一点的地方。个人认为“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主要写出了花的多。
2、教学生字所用时间太少了。我看到黑板上画了两个田字格,但后来因时间关系只教了一个,显得有点仓促。而分析第一段老师足足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前面的环节是否可以紧凑些,再腾出点时间进行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