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09 15:59:06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5篇】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流程:口语交际(包括词语积累等,对景物的了解),习作(学生自己写景物)交流学习收获(单元学习总结)

板块一:基础知识

1.词语。积累“涓涓细流、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等词语,尽量在自己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运用。

2.句子。学习本单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是描写动态静态的,也可以是描写声音样子的。

板块二:口语交际设计

1.交流景物特点。

学习本组课文,哪一处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可以讲课内的',也可以讲课外的。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

3.相互评价。

⑴这些景物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他或她讲得生动、具体、形象吗?怎样才能做到生动、具体、形象?

板块三:习作设计

⑴交流经验。

已经进行了近3年的习作,你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经验?

⑵确定景物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

根据你的经验和交流后的收获,你想写什么?为什么?

⑶动笔。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意识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把想写的景物写出来。

⑷自我评价。

你觉得与以往的写景习作相比,这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⑸相互评价。

互相交流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注意与整组课文的联系。

板块四:交流收获。

1.学习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2.朗读四副写景的对联,注意节奏美,对称美,意境美。并熟读背诵。

3.你建议同学们去参观哪处景物?为什么?

4.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 ……此处隐藏1266个字……?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附录资料(课文知识积累)

山 市

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欧 ·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 (12—36)苏艾 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 (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 (51—55)结局 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四 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