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阅读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阅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阅读心得体会1一、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除了学校,家是课外阅读的主阵地,更是启蒙阅读的发祥地。笔者发现:凡是孩子的家庭氛围中有好读书的,其孩子大多喜欢阅读;而孩子的家庭氛围不好读书的,则孩子大多也不喜欢阅读。
有一朋友经营一书店,她利用经营书店的闲暇时间经常阅读,开始只是为了打发时光。慢慢地她逐渐喜欢上阅读,并且从大量地阅读中懂得了经营之道,懂得了处事之道,也懂得孩子培养之道。她小孩从记事开始就是在唐诗、宋词、儿歌、故事等熏陶下成长,从小就养成了每天阅读良好习惯,现在她小孩学习非常优异,特别擅长文字学科的学习。
我们大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电视、网络环境中,阅读是碎片化的、零碎的,仅依靠课堂、依赖课后作业来补充,这与课标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至少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氛围,创造一个阅读的良好环境。多培孩子逛一逛书店,少给孩子买点零食,多给孩子买几本书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阅读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阅读中学会如何学习等,慢慢地,就养成了阅读习惯。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外,还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首先,老师要身先垂范,为学习树立榜样,坚持每天阅读,并把阅读到的精彩章节、精彩片段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是在班级成立图书角,每个学生定期拿一本课外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老师从图书室或自己一些课外书籍选取部分存放在图书角,由学生集中管理,方便学生随时借阅。
三是在班级中定期举行阅读竞赛活动,通过自由分组、随机分组等多种形式开展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讲典故比赛等,通过各类读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是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者让学生说出来。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书籍中最喜欢的人物、最喜欢的章节等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允许学生有多种观点呈现,老师只做引导,不做点评,让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推荐中文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中,我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推荐学生喜欢的书籍。譬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学习完拼音,识字少。我就为他们推荐一些带拼音的儿歌、成语故事、童话书籍或简单的.诗词等。为了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选择到适合自己年龄阶段成长的书籍,我常利用周末时间,把学校周边的书店都逛一遍,并且把将要推荐的书目、书店名称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利用课堂时间,我适时将这些书目适时推荐给学生。譬如:针对三四年级的孩子充满好奇、充满幻想的特点,我为他们推荐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中国成语故事》《西游记》等书目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我便为他们推荐诗歌、散文、历史、传记等作品,如《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史记》《左传》《二十四史》《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宋词》《三十六计》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名著学习,再结合从课本中接触到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一部分学生从要我读转变到我要读。名著中优美的文字、富含魅力的场景变换,让这些极富思考力的学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历史、了解人物历史背景,主动探究人物历史走向,深刻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四、教会学生思考,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常要求学生学会思考。譬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我要求学生先借阅《三国演义》进行学习!要仔细阅读《草船借箭》前后几个章节,并找出该场景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当时的地理位置等进行阅读。通过问题导读,学生学习起来非常轻松有趣。在课堂上,学生从地理位置、人物性格、天气等多个因素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得教学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做笔记、背诵或摘抄优美语词或段落。要想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语文成绩,我告诉孩子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做到圈、标、摘、写、诵。圈是指好词、好句、好的短语要圈起来加以积累;标是指标注修辞、描写、表达等值得借鉴的地方;摘是指摘抄优美的词句、片段;写则是指写感悟、体会、理解等;诵则是指有些诗文、精彩段落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应教给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真正的阅读,是要从阅读中领会别人的思想,从历史印迹获取成功经验,从他人的文字启迪自己的人生。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必须要学会思考。
学生阅读心得体会2在农村,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源比较贫乏,阅读时间不充足。这是由于农村家长受眼界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普遍不够重视阅读课外书。由于学生相互借阅书籍数量有限、种类有限,因此学生读书氛围不浓。况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去主动阅读课外书了。父母即使在家,也忙于生计,很少能做到督促子女看课外书。学生阅读质量不高。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只粗粗浏览一遍,囫囵吞枣而已,很少做读书笔记。有的即使做了笔记,也就寥寥几句而已。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教师发挥表率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与人文底蕴也离不开大量阅读。所以,每天早上、中午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倡导教师陪读,在校园、班级营造“人人读书,人人爱书”的阅读氛围,让书香飘在校园每个角落。
营造书香氛围
建立班级图书角。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书都存放在班级图书角,实行资源共享,学期结束后再归还给本人。图书角的藏书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负责借阅登记,形成“好书大家读,快乐共分享”的好风气。这样,如果每个孩子提供一本书,他就能读到50多本书了。这样的“流动书屋”,书籍也是常换常新,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借阅 ……此处隐藏13213个字……的兴趣。
儿童进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阅读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静不下心来,对读书不可能像看电视那样专注,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如每周五的班队课举行“小小故事会”或者美文诵读比赛,比赛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评出最佳表演的前五名学生,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让孩子从容自在地吸收、沉淀、积累,在不经意间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厚积薄发。
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增强学生阅读的意识,激发阅读的欲望。
二、体验亲情阅读的快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都看在眼里,感受于心。因此家长只要有时间,就要信手拿本书来阅读,读到感触之处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感悟。当孩子们看见父母陶醉于书香时,他们对书籍就多了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孩子向书籍靠近。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情阅读的快乐,还让孩子与父母之间超越“距离”的和谐之美。
为了能让每位孩子感悟到这份快乐,在开学初,我会给每位家长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每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畅游书海,为孩子们选购一些故事书和绘本,并在书的扉页给孩子写上一句激励的话。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为孩子买一个书柜。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指导孩子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坚持每天睡前读书20至30分钟。
每个星期规定一天为“亲子阅读日”,在这一天里,不管自己有多累,也不管自己有多忙,家长必须放下手头所有的事,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一边看着精美的图画,一边入神地听着你的故事,并时不时还问上几个问题,这时的你会完全忘了白天的疲惫,一股幸福的感觉不觉涌上心头。相信只要每个家长坚持与努力,孩子的成长你会感到欣慰。
三、营造书香阅读的氛围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名言、警句或许能让一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从此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室里有限的学习园地,让它说话。每周我都会更新一句名言警句,如: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斯泰”; “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每当我一遍一遍地带领学生朗读、分析、背诵这些生动有趣的名言警句时,孩子们对书籍就多了一份亲近感,自发读书的孩子也日见增多。
接着,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本着“趣味性”和“资源共享”原则,我在教室里开设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小“书柜”。 要求每位孩子捐赠图书2-3本,到学期结束拿回家中,在我的发动下,孩子们都高兴地把书放到小书柜。为了让小书柜更漂亮,我和孩子们还一起买了彩纸,把废弃的包装盒子重新改装成大小可以放五、六本书的小书架,而且还用水彩笔在盒子上画上一些很醒目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自己做图书分类,把自己挑选的书放进去,保证“资源”充足,形成资源共享。每天中午阅读的时候,由组长分发给孩子们,要求孩子们一周看完一本,第二周换一本。
此外,每天的晨会课,第一件事情就是“美文共赏”,由我向孩子们推荐一篇美文,接着再请一位孩子把自己最近看的图书中的其中一个故事用几句话来讲出来,从而让没看过这个故事的孩子也有个了解,起到交流共享的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学生的阅读兴致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分享快乐阅读的成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老师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班级读书会引向深入,每学期要进行阅读展示并给予及时地评比、表扬。
每个月老师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制作手抄报,然后将优秀手抄报帖在教室里展示;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平时要求学生把课外书上看到的好词、好句写在自己的采蜜本上,后对自己的采蜜本进行装饰;开故事会,展示孩子们在阅读收获中带来的乐趣。每次评比后,要及时地评奖、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或羡慕的神情时,可以看出班级读书会已成为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阅读是无止境的,班级读书会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低年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低年级学生的学识,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找到一个支点,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学生阅读心得体会1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宽视野,激发创造力。在我读了很多有关文学、科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章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阅读带给我无尽的乐趣。每当我翻开一本新书,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不同的角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我曾经与神奇的魔法师一起去追寻宝藏,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与伟大的人物并肩前行。这些故事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通过阅读,我也能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阅读帮助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时,我不仅仅是理解文字的意思,还要思考作者的.观点和用词。通过观摩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我不断地学习和模仿。这使我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我的写作变得更加清晰、生动。我能够用更准确、地道的词汇来描述事物,用更流畅、有逻辑的结构来组织文章。这不仅在学习上有所帮助,也会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阅读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我学会了细读,能够领会文章的全貌,把握重点和细节。我会主动思考和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我还能了解到一些新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在学校的各个科目中取得了进步。
最后,阅读培养了我的思辨能力。通过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我能够学会思考问题的多面性。我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判断。阅读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平台,让我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的思辨能力让我更加独立、自信,也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总之,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无数的益处。通过阅读,我能够开拓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希望更多的小学生能够爱上阅读,从中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