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4 18:11:0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把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知识间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的变化规律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应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

2.重视知识点的逐个击破。

针对每个知识点,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在教学中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回顾相关知识,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双重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和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打开教材看一看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小组内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3.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4题。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除法,可以从除法的意义上想得数,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去想。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数相乘,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7题。

想一想可以根据什么算出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复习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5题。

组织学生笔算,并说一说笔算乘、除法时应注意什么,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如果因数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6题。

先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2)课件出示教材113页8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探讨过程,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4页13题。

2.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

125×43  327÷84  54×69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5页1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 ……此处隐藏15331个字……26-16=10只脚,这10只脚是兔子捂耳朵的前脚,而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所以兔子的只数是:10÷2=5只,鸡的个数是:8-5=3只。

师:“10÷2=5”式中的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10表示兔子抬起捂耳朵的前脚,2表示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

10÷2表示兔子的数量。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8×2=16(只脚)

少了的脚数:26-16=10(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师:以上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先算出脚的假设总数,然后对比实际总数,再用少了的脚数除以2(4-2=2)就可以算出兔子的数量了。

假设全是兔

师:鞭炮声停了,兔子们都把前脚放回到地上,这时所有的鸡看到兔子被鞭炮声吓倒,都笑得站不稳,用两只翅膀撑到地上,变成了鸡好像也有4只脚的样子。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鸡都把翅膀撑到地上当“脚”了(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兔头),这时地上的脚的总数是8×4=32只,但实际上只有26只脚,多出来的“脚”32-26=6只,多出来的这6只“脚”实际上是鸡的翅膀来的,每只鸡有2个翅膀,所以鸡的个数有6÷2=3(只),兔的个数有8-3=5(只)。

师板书:假设全是兔:

脚的总数:8×4=32(只脚)

多了的脚数:32-26=6(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鸡:6÷2=3(只)

兔子:8-3=5(只)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刚才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假设法”——假设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经过这两道题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假设全是鸡,就会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就会先求出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兴趣盎然。

渗透文化,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回到1500年前。在一间学堂里,一位先生拿着一本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摇头晃脑地读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几种方法帮帮古代的学生们吗?谁来先翻译一下这个古代数学问题的意思?然后,请各位同学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并进行板书汇报、)

师:对了,这道题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板书的两位同学做得更加精彩。

试想:古代的人又是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适地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堂数学文化氛围。

畅谈收获

师:今天的课堂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1:……

生2:……

……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了用画图、列表和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预想到了学生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偏差,同课室同事谈到往届学生对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很是模糊。我有意识细琢磨了一下课堂课堂会出现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先游戏引导,再通过画图、列表法的展示,学生们一下子眼界开阔,思路瞬间明朗化,直到后面的假设法的出现,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都不难理解了。假设法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给学生讲通讲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此类问题就足够的。本计划课堂上渗透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四年级学生未接触方程和课堂时间关系,未提及这一方法,希望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更多的解决途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会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和省略乘号的写法。

2.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会正确书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操作法 练习法 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我们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抢答,教师展示结果。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母标志。通过观察图片,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探究新知

1、出示目标

2、听童谣“数青蛙”。

3、精讲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n只青蛙n张嘴。

提问:这两个n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它们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观察思考,淘气和妈妈两人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自己依次算出妈妈的年龄,从而推导用字母a表示淘气的年龄后应该怎样算?

用字母a表示淘气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可以表示成a + 26。其中a表示什么?a+26又表示什么?a能表示任何数吗?如a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

重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师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5、动手操作,感知数与字母的相乘。

6、读数学故事,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学数与字母相乘、字母与1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的简写。(教师适当出题让学生练习)

四、达标练习(题目见课件)

五、反思性总结

1.本节课我学到了……

2.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3.我还想提的问题是……

4.我没弄懂的地方有…..

5.学过这节课后我的感想是……

六、作业布置

课本87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数 n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a+2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