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 ……此处隐藏33131个字……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老师活动:在班级组织的“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邹忌讽谏 :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 (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