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雪猴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2、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雪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深厚感情,树立爱护动物,与动物建立和谐关系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以及作者是如何抓住雪猴的特点来写的。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他是谁。(出示雪猴的图片)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有关于它的知识吗?
请学生结合课前找的资料介绍一下雪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雪猴这一课,看看课文写了有关雪猴的什么事? (情境的创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拼音和汉字对照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接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哪些字、词在读课文时要特别注意。
(3) 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雪猴初次相识,并写出了它的可爱?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边防战士和雪猴相处的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分层次的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每一遍的读都有不同的目的,这样就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通过本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把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作为指导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雪猴的哪几件事?
再想一想,课文写了雪猴许多可爱之处,你觉得哪处最可爱,怎么可爱?作者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引导,用多媒体出示:只见一只毛色鲜亮的猴子,回头看了我一眼,还点了点头,然后转过屋角,闪进丛林,蹿到树上消失了。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雪猴,文中有几个描写雪猴动作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让学生再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在读中体会雪猴的可爱,并且体会到了作者抓住了雪猴的样子和动作进行描写,把雪猴机灵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总结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参与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雪猴和边防战士的深厚感情,边读边画出句子或段落。读完后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雪猴与边防战士相处的和谐景象,体会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浓厚感情。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汇报后多媒体出示填空:( )的雪猴 ( )的边防战士 这个训练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
(让低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有步骤的训练,在阅读中由“扶”到“放”,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这两个环节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说一说雪猴和边防战士之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仿照课文,实践练笔。
让学生想一想课文中是抓住了雪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仿照课文,写一篇你与小动物亲密相处的小练笔。
(这一个环节在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同时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总结全文
谈话: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用简短的语言点明本课的内涵。
(低年级的语文课要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语言训练,体会理解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一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此处隐藏14019个字……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7—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归纳:投影10—13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投影)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投影11—23):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 (2) 语言: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内 容 包含的感情
儿子
上车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了
上车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