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

时间:2025-08-18 18:11:04
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跷跷板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跷跷板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跷跷板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 ……此处隐藏9475个字……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

生齐答:喜欢!

师:谁来讲一讲你玩跷跷板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跷跷板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只手托

起来表示轻,一只手压下去表示重。)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出示课题,注意"轻"字用较浅的颜色,写得高一些;"重"字用较

深的颜色,写得低一些。)

师:小动物们也喜欢玩跷跷板呢,瞧——(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请你们仔细看老虎和狮子玩跷跷板的这幅图,你能发现谁轻谁重吗?

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你还看到了什么?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狮子、老虎、豹子他们三个比,谁最轻?谁最重呢?

(呈现学生们熟悉的游乐场景,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通过玩跷跷板,我们能知道谁轻谁重,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呢?

学生广泛发言。

2、掂一掂。

(1)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个盒子。猜猜哪个轻,哪个重?(大小两个盒子,小的重,大的轻)

让学生自由猜测。

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只用眼睛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要用到

别的方法,比如说用手"掂一掂"。(学生跟着老师说一遍并做做掂一掂的动作。)

(2)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把自

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

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

师拿给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

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

3、称一称。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办法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该怎么办呢?谁还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学生很容易想到用

秤称一称)

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

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梨子究竟

谁轻谁重。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

4、圈一圈。

师出示一个皮球和一个铅球。

皮球和铅球相比,谁大谁小?

猜一猜,皮球和铅球比,谁轻谁重,为什么?

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称一称。

教师就请生协助用天平来称一称皮球和铅球。

通过天平称一称,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了解了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2页圈一圈。

三、应用拓展

1、说一说: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称什么?

生1:我和妈妈去菜场买菜的时候见过。用秤称菜的重量。

生2:我在水果摊上看见用秤称水果的重量。

……

2、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3、第23页第三题、第四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学习你快乐吗?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跷跷板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