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重点讲析
学习1—3自然段
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一下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狼嗥的,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等。对于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2.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留意这一声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追问:这一点是指什么?
明确:是指山对狼的认识,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中所说的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山能感觉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对大山,对整个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自然法则。
三、设疑讨论
学习4—9自然段
师:“我”对这一声狼嗥的认识,也就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向来如此的吗?(不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
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
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
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
1.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声一遍。
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2.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师:第9段海写到了牛群,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
明确:当一只 ……此处隐藏33921个字……>
先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一共10个自然段。然后联系课文对照文章题目读出了哪些问题。
1. 是什么引发了山的思考?
2. 山在思考什么问题?
3. 山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4. 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三、导读感知:
第1节:
1. 是什么情况引发了山的思考?缘于“一声深沉、骄傲的狼嚎”。
2. 这“一声嚎叫”有哪些特点? “深沉”与“骄傲”有什么样的意思?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鸣;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
深沉:充满沉重和悲愤的情感,蕴涵深刻的含义;
骄傲:自己十分清楚自己的艰难处境,也明白这样下去会带来怎样的一系列的后果,而人类却蒙在鼓里。
3.“这”里面蕴含了怎样的一种情感?(是谁试图“驯服”它?它和谁在对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迸发”?)
狼在人类的掠杀和挤压之中遭受到了越来越残酷的折磨,于是发出了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嚎叫,传达出了它们生存的无奈和不甘心为人类折磨的情感。
第2-3节:
1. 因为这一声“深沉、骄傲的狼嚎”,引起了“活着的东西”各种不同的反应,作者把它概括为“浅显而迫近的希望与恐惧”,那么,哪些是“希望”,哪些是“恐惧”?
郊狼、猎人:希望;
鹿、松林、牧牛人:恐惧。
一组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2.这“一声嚎叫”里其实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种深刻的含义是谁听懂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深刻含义呢?
是山。因为它从狼的嚎叫之中明白了狼的存在与否对于山、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的意义,狼的命运和自然与人类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山思考的问题是一个自然世界的生态伦理问题。
3.“那些不能辨别其深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可是,他们没有像山那样思考。比较一下,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等是一种怎样的思考方式?而山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方式?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是一般人类的思考,是一种眼前的、浅显的、功利的、偏面的看法,是一种主观的留意与反应;一种是山的思考,是一种长远的、深刻的、公正的、全面的思考,是一种客观的聆听和反应。所以说,只有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嚎叫”。
山的思考其实是谁的思考?是作者的思考。对于同一声狼嚎,同一种事物,人们常常习惯于这样的思考;只有山明白,也只有作者明白,我们不能这样去思考,应该像山那样去思考。
四、研读体悟:
第4-7节:
1.在4-7节中,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的由来,叙述了“在那个年代里的”的一段经历,在这个经历过程中,作者对狼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敌对(掠杀)——同情(察觉)——敬畏(反思)
2.第6节里,作者说“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结尾处又说,“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请问,作者说的“新的东西”是什么东西?“这种观点”又是什么观点?
新的东西:杀狼之危害。对狼的存在意义的重新认识,对狼的负罪感。
这种观点:从前的观点,“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 的天堂”。
第8-10节:
1.因为人类的猎杀,“狼——鹿——草”之间发生了一种可怕的生物链现象,山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在利奥波德的那个年代,那个看见了狼就扣动扳机的年代,他们用枪弹打在了狼的身上,其结果就是,那颗子弹又转了回来,最后打在了谁的身上?
人类自己的身上。
这个道理谁明白?山。
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人类。
2.本文在写狼、鹿、牛、牧人等一系列关系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写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作者是一位生态伦理作家,在讲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时候,从一声狼嚎的生态现象引发出山的思考,向人类发出了深情的呼喊。在文章结尾部分有没有通过群山的思考直接表述作者生态伦理思想的句子呢?
“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然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揭示出怎样的人生意义?
“荒野”是指自然世界,“荒野”给这个世界的启示就是整个大自然对生存法则的启示。无论是狼,还是鹿、草,甚至是牧牛人,都是生物链上的一部分,没有那一种生命不值得尊重。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绝不比山更明白,这个世界可以有主人,但不能有主宰,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应该明白要向山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补充:“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句话是美国另一位自然主义作家梭罗的话。
梭罗曾把自己全家的东西捐献出去之后,一个人住一间小房子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从事着环境保护工作。《瓦尔登湖》是他关于自然生态的著名著作,和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五、小结:
1.既然山代表的是自然的声音,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像自然那样思考”呢?
不可以。虽然说的是一个道理,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以象征意义,既有意象也有意境,有了人的性格性情,特别富有诗意,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味道,摄人心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而用“自然” 的话太宽泛,指向不明,象征意义就不显著。
2.再看题目,这是一个祈使句,读一读,你觉得重音应该在那个词上? 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音在“山”上,强调的是山的自然与法则,有一种凝重、庄严、巍峨、包容一切的感觉;重音在“那样”上,强调的是山的思考方式;重音在“思考”上,强调的是必须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是一个特别具有感召力和启示性的题目。(我的意见觉得应该在“山”字上,因为全文有两条线,一条是一声狼嚎,一条是山的思考,从山的思考里揭示出了狼嚎的含义,希望人们感悟自然生态的平衡法则,用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造成的严重危害。这个主题无论在利奥波德的年代,还是在现在或者将来,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这是作者发出的一声深情的呐喊,它浓缩了作者一辈子的情怀和祈祷,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悲悯情怀,深远祈祷
作业: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一声狼嚎———————————山的思考
悲悯情怀,深远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