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时间:2025-08-02 11:35:0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

引导探究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

发现规律

生答:略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什么是生物循环?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发现规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迁移巩固

通过完成“活动1”中题目的要求,进一步体会和验证前面讲的道理。

新情景创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引导探究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发现规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迁移巩固

教师举例解释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见课本例子)

新情景创设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探究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1)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迁移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新情景创设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得出规律: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自评:

这节课的理性比较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把重点放在用生活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理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此处隐藏9854个字……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